当前的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专栏 > 马克思主义专栏 >

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P15)这一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研究、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形成背景、理论渊源、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历史地位、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历史地位、重大贡献和贯穿其中的立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集中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时代根据

恩格斯指出,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等新实际的要求,党的十九大适时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时代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称“新时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据。

“新时代”的开创是波澜壮阔又辉煌瑰丽的。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1](P7)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做了十大方面的概括。这些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把我国发展推进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是进入了历史交汇期。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一个历史交汇期。在这个时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P22)历史交汇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P9)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P9-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具有界碑标识性意义。

四是历史赋予党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P11)我们党在进行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P12)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以更为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力量来实现伟大梦想,开创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必然要求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以上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内涵,概括成一个科学概念就是“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所特有的历史站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集中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积极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是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创立者。鉴于他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做出的决定性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思想体系是客观公正的,赢得了全党的拥护和赞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1](P16)这一表述清楚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精髓即它的基本原理、贯穿其中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灵魂和基因。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点。连续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以贯之。阶段性就是恩格斯指出的理论的历史性,即“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发展阶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性和发展意义的突出影响又各有侧重。按照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的提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3](P2-3)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P3-4)它科学回答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实行改革开放,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1](P4)指导全党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P4-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科学概括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回答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容构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是由一个“总论”“两个体现”构成的。

“总论”是出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15)(下称“重大时代课题”)。要求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做出系统回答。马克思曾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P289-290)所以“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P289)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5]面对重大时代课题,能不能做出科学回答,考验着我们党的历史勇气、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

第一,“课题”的难度和深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于主题、主线相同,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区别邓小平早有预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6](P1364)当时,邓小平是从分配问题切入的,但是问题本身带有综合性,涉及全局。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从“不发展”时期,步入了“发展起来”至“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聚焦到一点,集中表现为“重大时代课题”。联系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和反腐斗争,可以说,是否清醒地意识到、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重大时代课题”做出系统回答,反映出我们是否明确“发展起来”后的新情况、新矛盾,是否明确打赢“强起来”这一仗,谱写新篇章,党面临的新考验。国际上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热议是个明显的信号。所以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就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来说,也关系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

第二,“课题”的丰富内涵。“重大时代课题”包括10个基本问题和相应需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的18个方面的工作。10个基本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18个方面的工作,即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1](P15)等。这两个层面,大体可以说,基本问题是理论指导性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路线方针、实践性的。两个层面的问题有形态上的差异,但都是从政治战略高度认准的“牛鼻子”,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中心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两个体现”是对课题的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鲜经验,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这里的回答,在总体上与上述从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政策指导两个层面提出的问题相对应。相对前者讲了“八个明确坚持”,[1](P15-16)相对后者讲了“十四条基本方略”。[1](P16-21)

“八个明确坚持”概括起来,一是讲总任务。即第一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二是讲总根据。即第二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由此决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三是讲总体布局。即第三至第七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及其内容展开。四是讲政治保证。即第八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八个明确坚持”高屋建瓴,系统回应了10个基本问题。

“十四条基本方略”根据新的实践,也根据践行“八个明确坚持”内在的总体要求,对18个方面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的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包括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对外战略等。

“八个明确坚持”把新时代的使命召唤转化成了党和人民的理论指导。“十四条基本方略”又把理论指导转化成了党和人民的行动纲领。“八个明确坚持”和“十四条基本方略”相互补充、相互贯通,构成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逻辑和历史的结合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十四条基本方略”涵盖了我们党此前提出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把我们党曾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简化提炼成“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三个基本”相互作用,成为推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鲜明特色

第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1](P16)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这正是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所发现并把握住了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一条规律。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P1)是这条规律最鲜明的表现。

第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历史的厚重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0131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顾和梳理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称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些阐述,深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厚重性。这其中包括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的现实的经验,也包括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的现实的经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内涵丰富,重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7](P23)这些论述表明,时代、未来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今天的理论表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适应,必将对全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发挥巨大指导作用。

第三,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在理论基础上,它承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优良传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成功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基本的、重要的制度,彰显了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基;在历史渊源上,它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民族精神之根。在落脚点上,一切都是依靠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话语体系上,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优秀话语,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忠报国”“革故鼎新”“扶危济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世界大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应时而变”“与时俱化”“德刑相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得到提升,极具东方智慧的中华“文化密码”再现辉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际性或说开放性亦很鲜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共产党的纲领时指出,它的长远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P422)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9](P104)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美妙、最理想、最瑰丽的社会,是人最高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沿着这一科学预设,把当前的现实奋斗和远大理想、中国与外国结合起来,多次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7](P279)同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同各国合作共赢。中国必将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实现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有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好地发展。实现中国梦,符合历史发展大势,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为人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正是这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受到国际舆论的欢迎和热议。截至20182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全球发行仅三个月,销量已逾1300万册。[10]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评价说,该书“代表了一整套的可以用于建立持久秩序的思想体系”;[11]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12]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现在诸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中,也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外国政要、专家、学者每次都蜂拥而至,积极参加讨论。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库钦斯基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而且还根据实际,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13]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以其国际性内容,日益加深地影响着世界,特别是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参考。

第四,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历史经验)作出的一个理论创造。它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向前推进了这一重要思想,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其一,深化理论认识,重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党性,即指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又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现今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性,是反映人民大众共同的根本利益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的特性。习近平在一系列论述中,明确和深化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涵,但重点落在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P16)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我们党指引的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即站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是坚持党性原则的鲜明体现。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其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批判相对立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7](P154)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一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有深刻根据,这就是党和人民的内在统一关系。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4](P18)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开篇和十九大闭幕会上的讲话,习近平都从政治的高度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定位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定位为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近期,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最集中地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有人说“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这种错误观点割裂了党性和人民性的血肉联系,制造党性和人民性的对立、搞碎片化,必须给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其三,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置于基本方略的首位。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党的行动纲领。基本方略的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两条相继实际上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置于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贯于党的基本方略的各条。如论“发展”,意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P19)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P29)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旨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P35)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P36)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40-41)论“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P49)所有这些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均在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人民生活各个方面,使习近平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宣告掷地有声。

(作者:梅荣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